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09-16 06:59:09
近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组织召开了促进“中间群体”增收专题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路和举措。
“中间群体”,这在官方语境中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
哪些人是“中间群体”?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五等份分组,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按照国家发改委凯发官网入口官网发布的新闻稿中的界定,除了最上面的高收入组和最下面的低收入组,其他都可以归入“中间群体”。
面对这样一个概念,人们很容易生出疑问:现在说的“中间群体”,和以往人们耳熟能详的“中等收入群体”有无联系与区别?其实这种联系和区别一望即知:在中间群体之间,已经包括了中等收入群体。易言之,中间群体是一个外延更广的群体,过去按照约定俗成的划分方法,很难被归入中等收入者的一些群体,现在则很可能成为中间群体的一员。
一个比较典型的中间群体是农民工。当下,普通劳动者的薪酬加速提高,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据统计,近年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已经超过了三千元,即使按照一定的家庭赡养比来修正,折合成家庭人均收入,平均而言农民工家庭也成为了中间群体。但如果按照传统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实际上很难被认定为中等收入者。
以社会学的理论,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即所谓“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是一种最优的社会结构,因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可以拉动内需,也有利于缓解不同阶层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中等收入者往往都是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了命运,其成功经验可以给底层民众带来向上流动的积极示范作用。因此,不论从经济上的价值还是着眼于社会和谐与稳定,“扩中”都势在必行。这也正是自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之后,“扩中”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热词的重要原因。
现在随着“中间群体”对过去习惯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充,当人们再次讨论“扩中”的时候,无疑表示“扩中”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了。
以国际经验而论,“扩中”之难,难在“扩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会触及税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往往关涉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调适。而中国“扩中”的特殊性还在于,中等收入群体还可能存在脆弱的一面。
既然以往的“扩中”已属不易,为何现在还要通过扩大外延,将“扩中”的难度进一步提升?这一点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不难找到答案。十九大不但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且将“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纳入到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阶段目标之中,显见“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中等收入群体”到“中间群体”,语词略有变化,但因为“扩中”的意义、作用、目标一以贯之,这也就意味着过去那些被认为对“扩中”有效的措施仍然需要坚持,如致力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把提供平等创富机会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等等。
同时由于“中间群体”要吸纳新的人群,无疑又提出了一些全新的问题。专家建议对农民工、中小学教师等重点群体给予更大关注,突出减轻企业负担、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群体收入分配激励等重点政策举措,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些人群的特点。
今年是“扩中”的关键一年,据媒体报道,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将会同相关方面对促进“中间群体”增收的思路和建议修改完善。只要不缺共识而且思路明确,相信这些扩中的措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