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不过,从相关视频来看,这些“医生”讲述的事件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记者检索后发现,至少有20名“网红医生”发布过此类雷同情节: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一名在网上发布过此类视频的医生承认,这些内容系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所致,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该现象,引发的是公众对网红医生真实性的质疑,更凸显了网络时代信息真实性的挑战。我们不得不问:在流量至上的今天,真实与虚假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网红医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网红医生的涌现,原本是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产物。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普及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咨询。然而,当这一切被流量裹挟,当真实被摆拍所取代,网红医生的角色定位便发生了扭曲,“病得不轻”。
虚假摆拍不仅损害了医生的职业形象,更是对公众信任的背叛。患者在寻求医疗救治时,需要的是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不是被精心编排的剧本。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是靠表演为生的演员。医生的言行必须严谨、真实,不容任何形式的虚构与夸大。此次事件中,涉事医生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他们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惜编造故事,甚至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内容策划与拍摄,把医学和表演,甚至和流量、变现结合在一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医德医风,更是对医疗行业的不尊重。
面对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
网红医生拥有流量,成为大众关注对象,更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虚假摆拍等行为,他们应该明白,真实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也是医生职业精神的体现;网络平台应加强对自媒体内容的审核与管理,对于发现的虚假内容,应及时删除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平台还应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举报虚假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红医生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行为,应依法予以惩处,以儆效尤;此外,还应加强医疗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医疗素养,让患者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医生变演员,网红医生摆拍看病故事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真实与责任的重要性。只有坚守真实、传播正能量,网红医生才能赢得公众的持久信任与尊重。而那些试图通过虚假内容博取眼球的行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失去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所有网红医生“打上预防针”,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职业操守。(文/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