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凯发旗舰厅

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凯发旗舰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2023-06-10 22:48:06

◇夏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内在机理和发展动因,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千年传承的古老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血脉,是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聚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虽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却能始终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自身所具有的突出的稳固性与连续性。注重文明的渊源和传承,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一以贯之的传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荀子说:“先王之道,仁之隆也。”(《荀子·儒效篇》)韩愈也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维持了自身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也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蓝本与借鉴。与此相应,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不断积淀、连续发展的,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肌理与精神血脉。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汉字至今仍在使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的很多观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华夏先民很早就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与文化基因。世界文明发展史昭示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与赓续,人类文明要实现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历史不断证明,只有以本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批判继承国内外一切文化传统,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借助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才能创造出跨越时空、魅力永恒的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的领土向来不是通过武力扩张形成的,而是不同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也多是民族融合、思想活跃的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正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中华文明不仅有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共享的儒、释、道思想,各民族也都完整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典籍和独特礼俗,各种思想和谐共处、并行不悖。多元统一的中华文明,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巩固中国多民族的和合一体,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品格,既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同时也是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才形成今天这个包容开放体系的。《孟子·滕文公上》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传来了胡椒、亚麻、葡萄、石榴等域外物产;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科技发明、养蚕技术也经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和思想变革。比如,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也同样受到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的高度推崇。这些都是开放包容的魅力、互学互鉴的成果。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嵌进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仁本》)等和平思想。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仅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就付出了3500多万人伤亡的沉重代价。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和平对于我们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阳光空气,万物就不能生存生长。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视野开阔、系统完备,科学准确地回答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兼容并蓄、历久弥新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扎实贯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准确把握滋养中华文明的思想土壤,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好评中国丨守护童心 筑梦未来

六月是歌的海洋。“好评中国”以笔抒情。▲图片来源 新华社、视觉中国[详细]
国际在线-新闻-滚动 2023-06-01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人民论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人民论坛)。——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①。政绩观是面镜子,映照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与责任担当[详细]
光明网-时政频道-国内 2023-05-25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故事

——身边变化看生态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这一理念融入生态...[详细]
求是网-理论文选 2023-05-25

让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 | 人民时评

太浦河蜿蜒流淌,一水连三地,江浙沪牵手,建立“联合河长制”,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注脚;川渝两地加强跨界河流协同治理,村级河长...[详细]
人民日报评论 2023-0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新境界。...
人民网-时政频道-滚动 2023-05-25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目标昭示方向,要求拎起准绳。习主席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详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干部谈党建 2023-05-25

【光明论坛】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概括提出...[详细]
人民网-滚动频道-全部 2023-05-25
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把工作...
人民网-滚动频道-全部 2023-05-25
不少地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千方百计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并留住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
中国经济网-凯发旗舰厅首页-国家经济门户-理论前沿 2023-05-25
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经济主体,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企业的高端化战略变革,是指企业基于数字...
中国经济网-凯发旗舰厅首页-国家经济门户-经济眼 2023-05-25
原标题 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是人心所向。多位外国政要、重要国际组织和经济机构负责人、贸促机构负责人和全球政商学研各界的众多知名人士及世...
中工网-评论 2023-05-25
今年1月份至4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4994.6亿元人民币,吸引外资延续了稳健增长的态势。我国吸引外资数量的波动幅度小,引资状况稳定。外资...
中国青年网-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2023-05-25
分批次看,今年初实施的第一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796.9亿元。推动经济持续好转、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和韧性的亿万个经营主体。4...
中国经济网-脱贫攻坚-专稿2 2023-05-25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凯发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