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08-31 10:32:08
作者:邓海建
今年高校毕业季,半月谈记者在甘肃、黑龙江、福建等省多所高校调研了解到,在利益驱动下,就业率“注水”已经成为部分高校的潜规则,可能导致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误判。改革传统的就业统计方式,引入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等新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高校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8月30日半月谈)
这些年,有关就业率注水乱象,在中国高校这片江湖,基本算不得什么高深的“套路”。只不过,有的吃相文雅,外人难以窥破;有的吃相丑陋,自己曝光到台前。
教育部年年“打预防针”,但注水就业率亦是年年丑闻扎堆。就在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还曾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中明确“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结果呢,隔月就有媒体曝光,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数百毕业生却遭遇“被就业”:多位学生反映,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用毕业证、学位证等“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部分“被就业”学生报考基层公务员资格受影响。此后,甘肃省教育厅回应称情况属实。这是注水到一拍两散的,如果皆大欢喜,各自缄默不语,谁能知道其间的猫腻?
眼下,就业率注水的动力是越来越足。一则,高校生源危机,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最惨的当然是高职院校、以及民办院校。举例来说,8月14日,湖北省高职高专投档,共投出档案11.4万个,而招生计划有133489个,也就是说,有2万个招生计划没完成,有61所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于此背景之下,如果就业率的数字再比较难看,招生这条生命线上,就要拉响红色警报了。二则,就业率长期成为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数据。遗憾的是,世易时移,就业率考评方案始终未变,这也等于变相逼着一些学校在就业率数字上做刻板文章。
其实,传统签字盖章的就业率统计,早就不适应2016年的现状了。比如90后等“慢就业群体”出现,先休整或游玩,并不等于丧失就业能力;又比如就业多元化,微商电商等职业,显然没法用传统标尺来界定;再比如眼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少数小微企业基于成本考量,也不愿在就业协议上正规守法……凡此种种,都在客观上影响了高校初次就业率的统计。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率统计要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是自己先转型,不能穿着20世纪的鞋子走21世纪的老路;二是认真挤水分,按图索骥,重点监管招生难、就业难的薄弱学校,对于高危对象恐怕更要细查入微。
高校注水就业率既然是明规则,但凡用点心、只要费点力,还有什么真相是不能起底的呢?道理很简单:禁令不如严查,通知不如罚单。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齐鲁网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