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22-12-26 17:27:12
12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点赞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文章提到,依托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阴平石泉粉皮制作技艺,枣庄峄城区阴平镇小石泉村建设了非遗工坊,开展技能300余场次。村民既能在家赡老看娃,也能赚钱养家,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各地非遗灿若星辰,广大乡村则是优质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山东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不断播撒乡土人才“火种”,持续涵养乡村文化生态,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传承非遗好技艺,为乡村振兴守住“根与魂”。菏泽的“牡丹”系列、临沂的煎饼花、汉代画像石丝巾、东营的黄河泥陶、黄河口草编、济南的泉城兔子王、泰安的泰山玉制品、淄博的陶瓷、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让传承上百年的古老手工技艺“活”起来、“新”起来、“兴”起来,是山东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口”,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今年山东正式启动了“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并将其列为强省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集产销、研发、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这不仅展现出斑斓多姿的传统手工艺创意“空间”,更映照出山东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彩前景。
创新非遗好产品,为乡村旅游增添新活力。非遗保护的目的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新时代为非遗的多元表达和价值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古老厚重的非遗会更加弥足珍贵且充满活力。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4个类型共200个项目入选,山东20个项目上榜。据了解,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山东还将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用时代精神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
发展非遗好产业,为群众致富探索新路径。近年来,山东各地始终不忘用非遗文化敲开村民致富幸福门。在日照,当地探索成立扶贫车间,助力非遗产业扶贫,积极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探索非遗 扶贫车间模式,助力非遗脱贫,东港区三庄镇“影雕车间”、莒县夏庄镇“妈妈制造”合作社、岚山区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的“草编车间”、五莲县汪湖镇“老粗布车间”等建设了一批草编、影雕、刺绣的非遗扶贫车间,进一步促进非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聊城,针对葫芦雕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庄村已形成了一条从培育种植、创意设计、加工制作、推广销售到物流运输的“葫芦全产业链”,带动东昌府全区葫芦综合效益从几千万元增加到10亿元,销售额占到全国葫芦市场70%以上;在枣庄,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石泉村采取了“非遗 工坊 农户”模式,统一规范加工质量标准、接收订单、生产经营等举措,推进粉皮产品更高质量发展,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因素,是乡村振兴的气韵,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山东要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让非遗为乡村振兴“提气”,焕发更多生机活力,谱写更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罗娟娟)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