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闪电新闻
2024-12-12 15:55:12
日前,公安部公布多起依法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公安部依托“净网2024”专项行动,聚焦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工作,共侦破案件900余起,抓获嫌疑人5000余名。
公安部门依法打击“网络水军”,重拳出击造谣引流、舆情敲诈、有偿删帖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将破坏网络清朗生态、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令人拍手称快。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决不允许“网络水军”如同无缰野马横行泛滥,决不任由网络造谣、刷量控评等“靠网吃网”的违法犯罪分子恣意妄为。依法打击“网络水军”,体现出全国公安机关维护国家法治权威“执法必严”的鲜明姿态,释放强大的震慑效应,让社会公众再次感受到“违法必究”的法治威严。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活跃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网络水军”,以各种“马甲”伪装成普通网民,通过制作、发布、传播不实信息牟取利益,成为严重损害网络生态健康的“牛皮癣”。为吸粉引流购买大量自媒体账号,编造谣言信息批量发布;为赚取网络平台流量收益,招募兼职人员改写热门文章,批量发布虚假信息;设立公司、招募网络写手洗稿翻炒旧闻,导致大量不实信息在网上扩散传播;搜集企业负面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以此威胁受害企业、索取钱财……我国《刑法》等法规明确,“网络水军”及其相关行为,涉及非法经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从重从严打击网络领域违法犯罪,依法清理“网络水军”,刻不容缓、正当其时。
既要法治严惩,也要技术反制,“魔高一尺”就要“道高一丈”。现代科技技术应用焕新频繁、迭代升级速度愈发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黑科技”,有时成为 “网络水军”不法分子的帮凶。对此,监管部门需提高警惕、提升技术反制应对能力。互联网应用平台作为社交服务提供方,应当强化自身社会责任,积极履行法定义务,从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助力网络生态清朗出发织密织细技术“栅栏”。例如,在落实用户后台实名制注册环节,不只是根据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证明材料,由应用系统自动审核把关,还应通过和公安公民身份信息数据库核对,防止不法分子盗用他人身份、甚至以虚假身份证明骗过网络平台取得“马甲”。再例如,对涉及费用转账、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及时监管,对频繁更换头像、采取ai技术“套换”相貌社交用户采取针对性措施;在维护用户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给予相关部门技术配合与支持。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有的“家园”,维护网络清朗生态人人有责,每一个“你”“我”都应当出力。在运用互联网提升工作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的同时,每一位网民还应该保持必要的法治警醒。面对各种“热搜”和传得沸沸扬扬的“热门信息”,不妨多一份冷静与理性,避免“脑门发热”稀里糊涂被人带节奏裹挟,不要仅凭社交平台上看到的“眼见为实”盲目下单付费转账。同时,力所能及传播网络正能量,多用警示案例引导身边的青少年提升法治意识,规范文明上网行为,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氛围。
从法治震慑、到技术反制,从强化监管、到网民自律,让更多力量参与到网络生态文明守护者行列中来,对“网络水军”及其不法行为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态势,为确保网络世界秩序井然、空间清朗汇聚强大力量。(文/鲁于)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