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阿胶、游黄河、赏美景、尝美食,体验“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健康养生度假……6月4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聊城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齐鲁大地,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来到山东,就走进了齐鲁文化与中医药学发展的悠悠历史、浩瀚长河。《黄帝内经》言:“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齐鲁之邦是针砭疗法的主要发源地;“望闻问切”四诊法的中医鼻祖扁鹊故里;儒学“天人合一”“中庸”思想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儒医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带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征和人文思想。由此,形成了中医药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并长期积淀成为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药草改变世界。今天,齐鲁大地的医者们仍遵循“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行医之道,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中医药事业也在望闻问切中惠及大众。
传承精华,就是让中医药“用起来”。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21年12月,山东省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首批建设省份。2023年,山东公立中医医院实现省市县全覆盖;在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山东省全国排名由2019年的第28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4位;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室;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展两年多来,山东省走出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齐鲁路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活起来”。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活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医药相关工作分别纳入上述行动计划中,《“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特别强调创新化发展中医中药,到2025年,建设5个百亿级中医药产业园区,培育5个中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此外山东还创新提出,发展海洋中成药;在农村开发建设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度假、调理等为一体的“本草拾趣园”和“岐黄养生谷”,在城市升级改造一批“养生保健一条街”和“药膳街区”;依托山东省透明质酸等雄厚的原料优势和牡丹、玫瑰、海藻、牛蒡、灵芝、银杏、金银花等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化妆品新原料、新产品、新工艺。
中医药有医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落户齐鲁大地的两年多来,山东省在做好“必答题”的基础上,围绕“特色卷”任务,系统梳理齐鲁中医药文化传承脉络,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擦亮“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举办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济南)扁鹊国际论坛、泰山论灸等活动,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活动载体,持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此次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为例,系列活动期间,为让群众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在持续一周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活动中,邀请国家名老中医、名中医,山东省名老中医、名中医等知名专家坐诊,免费为群众把脉问诊;在东阿阿胶城,开展食疗、药膳食谱、中医食品、中医饮品等体验活动,分时段进行交互式杂技穿插表演;举办“山东手造”精品展会,集中展示全市手造非遗、系列中医药产品、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技艺;在东阿县艾山村,可以体验艾草文化、欣赏武术项目展演、参加艾山村第一届黄河文化音乐节、艾山相亲会等系列活动,让中医药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老百姓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从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充分发挥山东中医药资源的独特优势,答好中医药现代化之问,就能加快推进山东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推动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重焕光彩。(文/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