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大河之洲》国际版在第45届泰利奖评选中大放异彩,一举获得电视纪录片自然类金奖、摄影类金奖和短纪录片类银奖三项大奖,这一成就堪称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泰利奖设立于1979年,有着超过40年的历史,每一届的评审委员会由超过200位行业专家组成,评审范围包括广告、纪录片、电视剧等多个类别。奖项的评选,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和创意表达,所以获奖作品往往在视觉效果、叙事手法和技术应用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能够参加泰利奖评选,《大河之洲》的品质自然没得说。形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权力的游戏》宣传片、科比布莱恩特主持的《detail》系列、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徒手攀岩》《被点亮的星球》等纪录片,都曾获得过该奖项。“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管是视觉构图、叙事还是技术,《大河之洲》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大河之洲》究竟做对了什么,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选题上,《大河之洲》精准独到,聚焦于黄河入海口的自然风貌与生命故事,体现的是山东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用“东方视角”诠释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奇妙。选择了具有山东特色、又能够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题材——“黄河三角洲”,既具有地域性,又超越了地域限制,将其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中进行审视,展现了我国壮美的自然风貌和突出的生态保护成果。
正如“一山一水一圣人”所寓意的,山东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河之洲》正是通过深入挖掘这一地域的文化内涵,没有盲目追随西方纪录片的脚步,而是以本土化的题材,讲述具有国家意义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创新性的尝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更是得到了国际评委的认可。
在叙事手法上,《大河之洲》体现了高超的技艺,在视觉构图、叙事手法和技术应用上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作品采用了“温暖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客观的镜头拍摄,挖掘出深刻的人文价值。“精美的画面” “流畅而引人入胜的叙事” “先进的凯发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使得《大河之洲》在视觉效果和观感性上都具备了极高的水准。
独有的东方神韵,让叙事方式展现的不仅有中国的哲学观,更在创作中注入了人文关怀与温暖呈现。例如,《大河之洲》中“凤求凰”的故事,通过描绘黄河三角洲里鸟儿们自由求偶的甜美情景,映射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再如,在“生灵”篇章中东方白鹳母亲在恶劣天气下保护孩子的细节描写,更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生命的伟大旅程,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家庭和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
在美学风格上的独特追求,《大河之洲》也值得称道。纪录片的摄制,考验的不止是技术,更是制作好作品的耐心与信心。摄制组以工匠精神在黄河三角洲坚守拍摄一年,用极致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面。该片记录了从陆海之间到新生湿地,从广阔滩涂到密林深处,众多珍稀动植物万物共生的生命故事,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纪录片。
浸润着东方美学的视觉呈现,见证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更赋予了作品时代的价值。在高清影像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大河之洲》依然坚持用精湛的摄影技艺和匠心独运的剪辑手法,确保每一个画面都能完美呈现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灵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让纪录片在细节上也无懈可击。
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大河之洲》成功跨越了文化与语言的障碍,让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深刻内涵。该片深入挖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了珍稀动植物在黄河入海口这片土地上共生共存的故事。对生命的尊重,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意涵,使得纪录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景展示,更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也无愧于“具有国际水准的纪录片”。用本土化的山东题材,讲述国家意义,彰显民族气派、时代精神,阐述共同价值,《大河之洲》为我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大河之洲》的成功并非偶然。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艺术魅力,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了中国本土的故事,成功打动了国际评委和观众的心,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文/陈一钊 刘科春 苗瑞祥 )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